Photo by Armand Khoury on Unsplash

三十一而不立

Tianran LI

--

中国自古就流传一句古话,来自于论语,是孔子讲的:

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

因为儒家文化和孔子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于整个亚洲地区的影响力,他说过的很多话也自然而然地被封为了圭臬至宝,流传至今。这句话尤为如此,因为这几个年龄基本上涵盖了人的一生。

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,我们也时刻被包围在一种规划性极其浓郁的社会氛围下,不论是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现在政府仍然持续的五年规划,整个国家的发展一直在很有计划地推进。即便发展的过程还是充满坎坷,但是似乎大家还是愿意相信总会有一个计划、一个好计划的。

回过头来看看每个个体呢,从出生到幼儿园、上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一直到读研究生、读博士,每一次“跃龙门”都有一个很准确的年龄,否则你就会成为班里的异类。更严重的情况就是,因为年龄过大导致不可挽回地错过一些和年龄条件相关的评定。

我们也似乎习惯了,在每一个年龄、每一个阶段,都要有一个阶段性的任务。上学、高考、毕业、找工作、结婚、生子……如果没有在某一年龄段前达到某一阶段的任务,那么人生就好像遭遇了重大失败,前途也就变得渺茫了。

对于大部分人,第一个摆在眼前的年龄大关就是三十岁——三十而立这个口号被喊得太久了,太深入人心了。以至于这句话成了很大一部分人的人生座右铭,三十岁前必须要干成一件不寻常的大事。不是要事业有所小成、就是要家庭圆满儿女双全、再不就是买房买车拥有属于自己的“财产”。

其实我也难免不落俗套,今年是我三十岁,可能是我实在没有太多拿的出手的东西,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——完成一场铁人三项赛,也算是凑一个“三”的谐音寓意。

可是在我完成我的首场IRONMAN 703之后,我陷入了一种难以名状的emo情绪——我完成了我的半程铁人赛,然后呢?我有三十而立吗?

Photo by Adam Winger on Unsplash

我开始试着回忆三十而立的“立”到底指的什么。如果真要深究,孔子当时说的是自己明“礼”了,类似就是对德行修养有了自己的见解,那个时候的社会还是对“礼仪”有很大重视的。当然不管孔子到底是什么意思,他似乎全然无法阻止当代人们对“三十而立”无穷的附加。比较普遍的一种附加是说人要有能力“自立更生”了,说白了就是你能赚钱养活自己了。另一种是说要成家立业了。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只有和“立”字相关的含义都可以一股脑地加到“三十而立”的语义里。

以至于“三十而立”这句话现在更多成为了一种上对下、老对幼的PUA工具。只有你不顺其意,他大可用“三十而立”来攻击你,仿佛这就是天理一样。

这时,在前一天完成大铁的浩然同学的呼喊把我拉回现实,激动、兴奋的情绪再次涌入心头。我与他激动拥抱,这个有力的拥抱让我释然了。浩然比我年轻5岁,却早已是中国最年轻的大铁完赛选手,早早就获得了世锦赛参赛的资格。按照我的三十而立的标准,那么他早就立了不知道多少次、比我提前多少年了。

我问自己,为什么不能是二十而立、二十九而立甚至三十一而立?

久其根本,无非是一些人们想用一些“别人”的话来成就自我,这些“别人”往往又是名人或者被社会认为成功的人,仿佛践行了他们的理论,自己也可以一样成功。要么就是另一些人,利用这些“名人名言”,去无限地为其添附其本不包含的意义,用作去攻击他人的利器。仿佛借用名人名言的光环,自己说的话就可以成为无限真理,仿佛立于不败之地。但本质上,二十九就不能立了吗?二十、三十五、甚至五十五就不能“立”了吗?

如果让我解构“三十而立”,无非是因为四个字比较符合中文成语的说话习惯,再加上三十整数,听上去比较舒服罢了,除此之外我实在无法找到任何理论依据,用以论证这句话的正确性。

既然如此,又为什么非要“立”?

是以孔子当时的情况为依据?还是要根据现代人无穷附加的“立”字为依据?那我还听说过一句四字箴言,正所谓“不破不立”,那我宁愿相信我们应该先“破”再“立”。事实上,人们只是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,然后并希望为此找一个“尽可能”客观的依据罢了。

所以,我不“立”又如何?

与其执着于“立”,不如破“我执”。不要被年龄、阶段所限制;不要被立与不立所桎梏;不要被他人的指摘和攻击所束缚;最终是不要被自己的执念所奴役。与其说是与自己和解,我更原因相信这是自己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一种智慧。

我,即是整个宇宙。

--

--

Tianran LI
Tianran LI

Written by Tianran LI

Product@Epassi in Finland. Content creator. Triathlete and marathoner.

Responses (1)